【产业兴村故事】村民王合云的幸福日子

日期: 2019-12-26 08:58:00
来源: 十堰日报

王合云正在扶贫车间里干活
  
  “我经常站在新家门口,朝老家方向张望。想想现在过的这种好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12月14日,郧西县香口乡黄家湾村王合云一边风风火火换上工作服,一边对记者说。说完,她关上门到马路对面的扶贫车间去上班。
  王合云老家在沉西河村3组,离现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有17公里,那里是太阳落山的地方。一年前,她们一家还住着3间土坯房,种着7亩挂坡地,丈夫和儿子长年在外打工。王合云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不想在外打工漂泊,就一个人留在家里。但邻居大多搬走了,住户越来越少。随着近年生态环境好转,山里树多了,野兽多了起来,她种的庄稼常被野猪拱食。而丈夫和孩子也担心她一个人在家里的安全,每天都从外地打回电话嘘寒问暖。
  2018年初的一天,村干部和包户干部上门登记易地搬迁。王合云家的生活拨云见日,惊喜之余也有忧虑:“迁入后不给土地,我又不会手艺,生活怎么办?”
  “这个你不用操心。政府在安置点旁配套建设有扶贫车间,你不想外出打工,就到扶贫车间就业。”包保干部承诺。
  黄家湾易地搬迁安置点是香口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5栋4层楼房安置了160多户、450多人,新居民均来自四周的偏远山区。登记完毕,安置点还在建设时,王合云就和丈夫来看过几次,高高的楼房,宽阔的马路。最让他们放心的是马路对面投资300多万元的扶贫车间建设也如火如荼。
  2018年11月,安置点新房建好了,王合云家分到了一套75平方米的楼房,里面装修得好好的。她们自己又添置了家具和洗浴用的电热水器,还有电视机、全自动洗衣机,一点儿都不比城里差。她们搬家的当天中午就在新家里生火做饭。王合云清楚地记得,一周后扶贫车间落成。很快,她就进厂实现了就业。
  王合云进的厂叫鼎盛吨袋厂,老板张绪忠也是本地人,前些年在外打拼,事业有成。2018年,郧西县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水、电、路、厂房等设施由政府负责建设,建好后提供给企业使用。张绪忠便积极响应号召,回乡当了扶贫车间主任,并兼任吨袋扶贫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扶贫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制,技术工一个月可以拿6000多元。一个熟练的缝纫工一天可加工50个吨袋,每个加工费2.5元,一天可挣125元。扶贫车间每年缴税300多万元,工资支出400多万元。”张绪忠如是介绍。
  王合云来到自己的机位前,摊开裁剪、印刷好的布料,熟练地操作电动缝纫机,先上围带、后上底料、再上吊带,最后封口布,一个吨袋很快就缝制好了。
  “开始很不习惯,两只胳臂整天在操作平台上架着,晚上下班回家后腰酸背痛。还有安全员巡查,违反纪律要扣钱。”和记者交谈时,王合云主动从机位上站起来,关了电车电源。
  “我们农村家庭妇女,平时在家散漫惯了,哪受得了这等约束?”一开始,王合云她们根本就不习惯,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加上厂里经常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才慢慢习惯了。“厂里也是为职工好,如果思想开了小差,缝纫钢针会扎穿手指,酿成安全事故。”
  “家门口就业,关键是方便。老的小的都照顾得到。”王合云介绍,扶贫车间虽然安全管理很严,但也很人性化,员工可以农忙时下田干活,农闲时再进厂上班。
  王合云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之前,丈夫在外打工一年可以挣4万多元,儿子一年也有2万多元的纯收入。2018年,她家如期实现脱贫。2019年下半年,因为儿媳临产,儿子回家照顾儿媳,家里少了一个人的收入。但王合云通过家门口就业,补上了这个缺口。算起来,全家人一年收入仍然在6万多元。
  王合云还是居民门栋里的楼长,早晚她都在小区里健身,和邻居大妈一起跳广场舞。小区里还有直饮水站,投币2元,可以接一大壶直饮水回家喝或是做饭用。居民们站在小区可以看到,福银高速公路从前面100米处通过,即将动工的十堰至西安高铁也将经过这里,郧西高铁站就设在不远处。
  “记者同志,我想参加郧西电商培训,你能否给我提供帮助?”采访结束时,王合云的儿媳辛娟娟从贴着大红喜字的房间里走出。
  王合云的儿媳今年22岁,是个美丽聪慧的姑娘,在电脑上学打字、写小说,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还能写英语作文,她设计的情侣衫在网上俏销。她有个愿望,通过电商实现在家创业。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王合云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而儿媳则想在家里实现创业就业。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思想在变化,这也对扶贫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
  走出王合云的新家,冬阳正好,黄家湾易地搬迁安置点正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特约记者 杨洪霞)

责任编辑: 陈玉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