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

打好“旅游牌” 吃上“生态饭”

日期: 2020-09-15 10:08:08
来源: 十堰日报



络绎不绝的游客给东沟村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为满足游客需求,东沟村建起了立体错层车道和大型停车场。


  聆听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瞻仰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先烈遗物,欣赏一幅幅风光旖旎的山水画卷……初秋时节,记者走进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探访,该村将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有机统一,当地群众走上了一条文旅融合的富民兴村之路。

  十几年前,东沟还是一个不通公路、温饱尚难的小山村。山大、地少,很多村民被迫外迁,全村人口不足300人。“全村可耕地百余亩,人均不到三分地,发展产业几乎不敢想。”东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旭告诉记者,当时不仅村民这样想,村干部也是一筹莫展。

  越是困难越要发展。东沟有感人的革命故事,1931年,贺龙率红三军转战鄂西北,曾在东沟村打土豪分田地,发展革命队伍;1946年,中原解放军突围部队来到这里,创建鄂西北根据地,设立了鄂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新中国成立前夕,均郧房中心县委就设在村内一座明清建筑大院内。



2019年底,东沟村村民领取村集体分红(资料图片)



崔峰、莫芝英夫妇在景区向游客推介农特产品。



王成锐每天骑着电动车上下班。


  东沟是一片红色沃土,因未被大规模开发,村里山林、水系保护较好,宛如世外桃源,常有游客徒步前往。

  穷则思变的东沟人发现,东沟除了地少,其他几乎全是优势。近年来,东沟村依托资源优势,乘着扶贫东风,大打旅游牌,让农村变景区、基地变景点、民居变民宿、产品变商品。截至目前,全村年接待游客达30余万人次。

  崔峰、莫芝英夫妇是土生土长的东沟人,前些年一直在十堰城区务工。后来,崔峰患了糖尿病,上不了夜班,被迫辞去工作;莫芝英先后生下两个孩子,也辞了工作,在家带小孩。没有经济来源,一家人生活贫困,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崔峰的母亲因常年在东沟景区摆摊,看到东沟近几年旅游人气旺,建议夫妻俩回村租一间门面搞经营。

  村干部也主动为崔峰创业指出路:“找准游客所需,卖农特产品没准能增加收入。”说干就干,店铺开起来后,崔峰便让妻子守着门店,自己每天上山、下地辛苦劳作。不久,“神仙叶凉粉”、“蛤蟆咕咚”、烤玉米、野生猕猴桃、山核桃、魔芋……渐渐成了崔峰店里的热销产品。游客来旅游,看到当地优质农特产品,总会买一些尝尝。“山上有的,上山去采摘;山上没有的,在自家地里种;地里种不了的,只要游客想要,就去邻村收回来卖。”崔峰感慨地说,“没想到农特产品这么俏,有时候还供不应求。”



莫芝英将土鸡蛋、山核桃、野山药等农特产品从家中拿到商店销售。


红色旅游让东沟村旅游产业越来越红火(资料图片)。


  回村创业的崔峰算了一笔账:自己一年销售收入有10万元左右,店面房租每年2800元,除去各项成本,每年能结余5万元左右。“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创业,最重要的是照顾老人孩子十分方便。”崔峰感叹道。

  如今的东沟,像崔峰夫妇这样返乡创业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全村299人,除了在外务工和无劳动能力的,人人在村里有事做。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村的贫困群众到东沟村就业,茅塔乡莫家村的王成锐就是其中一员。

  王成锐因病不能外出务工,一直在家带孩子。2014年,她听说东沟景区停车场招人,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前往应聘。得知王成锐家庭贫困,东沟村村委会便安排她在停车场收费处上班。“我从家出发,骑车十几分钟就能到工作的地方,十分方便。不仅每月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还能兼顾照料孩子,我很满足。”王成锐说,因为东沟村的农家乐、民宿、猴山等经营管理都需要人,很多像他这样的邻村贫困村民,都选择在东沟村就近就业。

  随着东沟村旅游产业的兴起,以及门票收入和蜂蜜、茶叶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东沟村的集体经济也逐渐壮大,仅2019年就达到近200万元。“每年春节前夕,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都会召集全村80户村民,参加分红、领取过年物资。”崔峰说,如今日子越过越好,村民脸上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文/记者 陈旭 姜琨 图/记者 刘旻)



责任编辑: 李尹娜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