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2018年,我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精心谋划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强力推进落实,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开局。
产业振兴态势强劲。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深入推进“61”产业强农计划,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6万亩,改造特色产业基地22万亩,新发展食用菌8000万棒,农业特色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7家,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4个,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60亿元,同比增长12%。引导677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农村投资兴业,吸引556名能人大户回乡发展“种养加销”和休闲观光农业,吸引1000多名市民在农村投资发展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
生态振兴有序推进。按照全省“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统一部署,完成精准灭荒21万亩,占3年攻坚任务的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5.1%,居全省第二;全市85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达99%,无害化处理达标率66%;整县推进1578个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3.7%;全市新增清洁能源入户4137户,新建大型沼气工程3处;竹房城镇带启动建设“百个重点项目”,实施各类项目1263个,总投资32.5亿元,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加快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投入资金3.2亿元,重点实施25个建设项目,竹溪县“茶叶小镇”、郧阳区“香菇小镇”、郧西县“淘宝小镇”等14个特色小镇建设成效明显;加大生态宜居家园建设力度,整合项目资金1.95亿元,新启动建设示范村65个,创建达标54个。
文化振兴蓬勃发展。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家风家训进万家”、新乡贤评选等系列活动,把培育人情新风纳入文明创建、乡村治理和精神扶贫范畴。其中,房县通过德治、法治、自治综合施策,遏制农村人情歪风,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形成了“全国叫响、群众叫好”的人情新风品牌。挖掘传统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900项,山二黄、郧阳花鼓和郧剧列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名录,其中郧剧填补了鄂戏无代表性地方剧种的空白。加快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市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12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1883个,建设配套文体广场1625个,建成农家书屋1936个,村级文化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推进水利补短板建设,新建水库水源工程2处,启动3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347.14平方公里,完成9条中小河流域治理,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加固提升25.5万人,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7.5亿元。统筹各类资金3.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8万亩;新建改建农村道路3405公里,建设“四好农村路”1600余公里,有效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和交通安全;实施农网改造升级、中心村电网改造、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全市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到93%,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1.3%。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聚焦 “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深化“四双”帮扶,强力推进“户户走到、扶贫车间(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重点工作,圆满完成17.06万贫困人口脱贫、134个贫困村出列任务,贫困发生率降至7.8%以下,其中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和武当山特区顺利摘帽;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0.6万人;产业扶贫辐射带动贫困户21.4万户,占全市贫困户的79%,建成扶贫车间(作坊)6020个,带动5.57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记者 毛以国 通讯员 向登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