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帮扶换来山乡巨变——记竹山县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

日期: 2020-01-13 09:48:12
来源: 十堰日报

  今年1月初,笔者在竹山县双台茅塔片区看到,水泥路通村达院,产业基地整齐划一,集中安置点整洁亮丽,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竹山县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自2015年进驻双台茅塔片区的茅塔寺村、水坪村、关沟村以来,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体要求,以整体推进为根本手段,以脱贫摘帽为主攻方向,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为核心,以“户脱贫、村出列”为最终目标,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扶贫搬迁,带动三个村子由穷乡僻壤嬗变为秀美家园。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脱贫攻坚抓得好不好,关键看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自开展帮扶以来,竹山县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帮扶村走访调研,察村情、访民情、解难题,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明确了党建引领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
  针对水坪村文化活动室透风漏雨的情况,竹山县委组织部拨付党建工作经费15万元,对该村文化活动室进行重建。同时,协助该村制定《水坪村党员责任清单》《水坪村党员积分考核办法》,要求全村党员干部严格落实。
  结合“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在关沟村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整合 “工农商”、搭配“老中青”,共设政策宣传、民主监督、民事调解、治安巡逻、民情收集、产业帮扶、信息联络、文明创建八个岗位,引导全村党员义务参加村里项目建设、矛盾化解、公共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
  茅塔寺村党支部在竹山县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建立了村级党员信息台账,张榜公示全村党员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让群众说得出、记得住,有问题愿意找、找得到。着力培育一批“党员中心户”,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产业建设中,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打造了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产业发展谋富路


  贫困户的贫困原因是什么?村子发展的路径在何方?竹山县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在实践中找到了答案:找准增收产业,就抓住了脱贫致富的命脉,就能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根据驻村工作队规划,三个村结合各自实际,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处一风景”的特色产业格局,如茅塔寺村的食用菌、核桃产业,水坪村的香菇、茶叶、红米产业,关沟村的养殖、香菇、核桃、中草药等六大主导产业。如今,各村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带动了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水坪村通过发展香菇产业,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彻底告别了 “空壳村”的历史。目前,该村共发展茶叶523亩、核桃150亩、香菇10万棒、金银花160亩,全村产业基地面积近900亩,为实现全村稳定脱贫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竹山县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协助茅塔寺村探索实施 “党支部+能人大户+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成立村社合一的竹山菇木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当年,种植香菇50万棒,带动65户贫困户增收。2019年,合作社生产菌棒100万棒,种植核桃800余亩,新建茶园315亩,巩固烟叶基地350亩,为实现“村强民富”注入了不竭源泉。
  关沟村大力开展“中药材产业种植示范村”建设,通过三年时间发展,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00亩。同时,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建成食用菌基地3个,产业发展实现全覆盖。


  扶贫搬迁挪穷窝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贫困群众“安居梦”的重要保障。竹山县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严格按照 “易迁办统筹协调、县直部门办手续、乡镇政府建房子”的要求,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坚持“三配套”原则(配套产业、项目、基地),推行“产业带动、城镇就业、生活保障”三类安置模式,基本实现了搬迁脱贫与安居乐业同步。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楼房。现在,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很方便。”谈到现在的生活,关沟村易迁户乔青平老人满脸幸福。
  据了解,茅塔寺村、水坪村、关沟村共建设集中安置点21个,安置易迁对象293户834人;危房改造242户,村民自建房128户。截至2019年底,三个村易迁任务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实现了贫困对象均有安全住房的目标。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发展与生态共赢。茅塔寺村、水坪村、关沟村在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征程中,咬定目标、上下齐心,下足“绣花”功夫攻坚克难,奏响了一曲干群齐心协力奔小康的交响乐。(通讯员  龙世城 赵虎信)

责任编辑: 陈玉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