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建市5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郧阳区)

日期: 2019-11-26 16:36:00
来源: 十堰政府网

  打造生态郧阳 建设和美新区

  --十堰市郧阳区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代表郧阳区委、区政府和63万郧阳人民向大家介绍郧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和实践经验。感谢十堰市委、市政府提供这样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郧阳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特别要感谢在座的媒体朋友们,多年来对郧阳的关注和帮助!

  郧阳古号“岩疆”,夏属古麇,汉置锡县,晋设郧乡,元改郧县。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建置郧阳抚治,下辖九州65县;解放后先设县后设行署,1967年行署搬迁到十堰后,成独立行政区的县。2014年9月9日,国务院批复郧县撤县改设为郧阳区。郧阳境内有距今约6500-13500万年青龙山恐龙化石群,有轰动世界的“郧县人”头盖骨化石,有4000年文明不断代、被誉为“人类地下通史”的辽瓦店子遗址。亿万年来,这里生命未断线、文化未断层、历史未断代,是恐龙的故乡、古人类的发祥地、汉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源头,是生态宝地、生活福地,世人称道的“人类老家”。

  建市五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郧阳人民埋头苦干、砥砺奋进,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红色沃土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精准脱贫、全面小康”总目标,全面打响三大攻坚战,聚力“五区”路径,建设“四个”郧阳,着力建成十堰“一心之极、两翼支撑、三高地示范”,谱写了“生态郧阳·和美新区”新篇章。

  2018年,郧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7亿元,是1978年9155万元的132倍;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9.3亿元,是1969年464万元的3864倍;工业总产值245.4亿元,是1969年613万元的4003倍;财政总收入16.8亿元,是1969年207万元的812倍。

  五十年来,郧阳在艰难中前行,在发展中壮大,在改革中奋进,在跨越中嬗变。主要变革有三次:

  三次搬迁涅槃重生。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动工兴建,原郧县老城位于丹江口水库159米线下,1959年实施了第一次迁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由于没有城市建设规划和勘探设计,新城房屋使用不到20年大面积开裂,县城被迫第二次迁建;2000年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郧县不得不进行第三次搬迁。新世纪,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建设了汉江二桥、解放南路、长沙一级路等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关键性项目,构建了“一江两湖四区六镇”城市发展格局。

  克服阵痛转型发展。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启动,郧县作为核心水源区,停止一切开发性建设,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地,造纸厂、卷烟厂等一批支柱企业政策性关停,经济发展跌入低谷。县委县政府沉着应对烟厂关闭、好地淹没、税收锐减、提留全免等不利因素,提出“一主四化”工作方针,坚持“三个依托、三个优先发展”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六轮驱动”发展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亿元,是“九五”末的3.5倍。

  市县对接撑杆跨越。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规划对接、项目对接、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市场对接”等五大举措,明确了“到2015年把郧县建成产业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善、山水景观宜人的十堰北部滨江新城区”的战略目标。2012年,郧阳汉江大桥、十堰大道建成通车,城际公交开通,市县对接进入快车道。2014年9月郧县撤县设区,郧阳正式融入十堰怀抱,十堰城区由“山城”向“山水城”迈进。这一时期,郧阳先后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特别贡献奖等40多项殊荣,开创了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跨越的新局面。

  五十年来,回顾郧阳发展成就,历数郧阳重大变迁,我们的做法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一穷二白到国家高新区创建。历史上,郧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块头小。2006年8月,省政府批准在郧县长岭建设省级开发区。2007年12月,十堰大道开工,正式拉开了郧阳经济开发区建设序幕。全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修编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扎实开展“企业服务年”等活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家,工业总产值达49.8亿元,年均增长35%;工业增加值达14亿元,年均增长19.8%。

  2017年10月,郧阳经济开发区作为十堰市唯一园区纳入全省首批9个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2018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7亿元、工业总产值159.1亿元、财政总收入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6.9倍、27.9倍、30.4倍、29.2倍。郧阳区规模以上企业从2011年的143家,发展到现在的184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2011年的60.3亿元到2015年底的195亿元,增长19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7.53亿元到2015年底的50.8亿元,增长49.8%;镇域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重由2010年的37.5%提高到53.5%。

  2018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十堰郧阳经济开发区升级为湖北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年多来,十堰高新区立足区域资源和和特色产业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2019年10月23日,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组,到十堰开展了高新区升级专家咨询调研。目前,十堰高新区正按照国家科技部“以升促建”工作要求,稳步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

  从一枝独秀到打造全域旅游。按照原生态、原风貌理念,1996年开发建设仙女洞·龙吟峡景区,1998年景区正式开园,1999年被确定为继武当山之后全市第二家国内旅游定点单位,从此拉开了郧阳文化旅游开发的大幕。2000年至2008年,郧阳先后开发建设虎啸滩、九龙瀑、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

  2009年至2014年,市县全面对接,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先后建成樱桃沟、子胥湖、汉江绿谷等生态旅游景区。郧阳文化旅游产业“开花结果”,从第一家A级景区,到2家4A级、4家3A级景区;从第一个乡村旅游点,到15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观光园、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郧阳适时提出“一区两带四园四线”全域旅游新思路,强调“注重大生态保护、促进小生态治理、加强微生态布局”,精心布局城郊游憩、生态人文、汉江水体、红色记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视觉郧阳、味觉郧阳、感觉郧阳,打响“善水郧阳·人类老家”文旅品牌。全力打造樱桃沟、清凉寺、龙韵、山跟前等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亮子湾、余粮等旅游扶贫村。2018年,郧阳区荣获“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0亿元。

  从开荒造田到推进绿色发展。五十年来,郧阳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郧阳履行了“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多年来,城区优良天数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位于全国前列;境内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均在Ⅱ类标准以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区森林覆盖率61%。郧阳被誉为“中国好水”水源地和首都“水缸”。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郧阳区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区”战略,治理水土流失2067平方公里,关停矿山124家,关闭高污染企业18家,整治排污口56个、关停转迁养殖场111家、全面实施汉江堵河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禁捕。2017年,启动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创建,以“好土壤、好生态、好产品”为目标,三年实现土壤改良20万亩、土壤有机质提升0.6%、化肥用量减少30%-5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0%以上、优质农产品率95%以上。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郧阳全区上下已深植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理念,深刻领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意义,着力培育生态文明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郧阳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新机遇昭示新希望,新征程担当新使命。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国家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生态郧阳、全力建设和美新区,奋力开创新时代郧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建市50周年献礼!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陈玉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