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的“十堰探索”

——十堰市以工代赈助脱贫促振兴工作纪实
日期: 2021-05-31 15:00:22
来源: 十堰日报

  以工代赈是我国开发式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即“以务工代替赈济”,是政府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让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十三五”时期,在生机勃发的秦巴山腹地,一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如火如荼开展。十堰把以工代赈全面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的撬动引领作用,助力易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助推全市如期实现脱贫。

  “十四五”时期,十堰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两山”理论实践创新,不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经济,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筑牢民生基石的“助推器”

  “黑瓦土坯房,土路泥晒场,家家穷当当,户户愁断肠。”这曾是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茯苓村李家营的真实写照。而随着以工代赈项目的有序实施,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6年,丹江口市在习家店镇茯苓片区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开展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整治、餐饮民宿升级改造等建设。其中,治理土地1400亩,铺设灌溉管道1230米,改造果园喷灌100亩,新修排水渠3380米,硬化乡村道路2400米、生产作业道路6400米,治理河道4000米、建设便民桥1座,不仅彻底改善了当地550户2280人的出行难题,更为茯苓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今走进茯苓村,房屋整齐划一、绿化带错落有致、通村路宽敞平坦……村容整洁、设施齐全、一步一景,令人心旷神怡。该村依托农博园,以花为媒、以节兴旅,大力发展“赏花经济”,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该项目区也获得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荣誉。

  着力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十三五”期间,我市发挥以工代赈“推进器”作用,把以工代赈项目融入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公共设施完善、扶贫产业配套等项目,有力推动了基本农田、农业水利、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新建、改造提升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奔向小康生活的“新引擎”

  郧阳区青曲镇杨家沟村地处汉江河畔,悠悠汉水穿境而过,当地气候温润,地域面积广阔,适合规模化种植。郧阳区积极推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按照“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理念,突出乡土本色,把蓝莓产业精心打造成乡村体验、休闲为一体的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群众参与道路修建、灌溉管网铺设等基础配套建设,10个月建设工期使每户增加务工收入近万元。项目完工后,110户群众依托600元/亩/年的土地流转费户均增收1000余元。同时,采取“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集体资源变为资本,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8万余元。不仅如此,项目区内的蓝莓深加工、厚皮樱桃培育、民宿旅游建设也在同步推进。

  为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摆脱“等、靠、要”消极思想,我市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建设与赈济相结合,组织贫困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通过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并要求项目工程建设中发放劳务报酬比例不低于以工代赈资金的15%,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和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345个,发放劳务报酬比例超过项目资金的20%。同时,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发展了农村产业,激发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吹响了苦干实干加油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冲锋号。

  打造就业增收的“辐射源”

  2021年春节,位于茅箭区武当路街办马家河村的秦巴生态植物园里,300多亩1.7万株梅花迎风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春节7天假期,该植物园游客达到了10.5万人。

  马家河村以前可没有这么多游客。过去全村分散居住着60多户村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健全,村民生活极为不便。辖区内的马家河水库是二级水源区,环保要求严格,村庄发展受限,村民大多在外务工。

  近年来,茅箭区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将曾经的荒坡打造成文旅结合的秦巴生态植物园。植物园落户马家河村以来,每年支付村里土(林)地流转费近百万元;聘请100余名村民在园区常年务工,年支付村民工资200余万元。同时,植物园还投资配套完善了竹源小区基础设施,安置64户搬迁群众住进了花园式房屋。开园以来,秦巴生态植物园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有力带动了周边地区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农特产品增收。2017年马家河村整村脱贫出列,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06万元。

  一个植物园不仅实现全村脱贫致富,还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这也正是我市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长效增收“辐射源”作用的精彩写照。

  “十三五”期间,我市充分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片区综合开发示范工程为龙头,大力整合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资金,投入到片区建设中,建设了一批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养生度假等项目。如竹溪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积极争取梅子贡茶业集团在汇湾镇法裕河流域新建茶业文化体验中心,项目建成后,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并吸引了华彬(VOSS)集团等一大批社会资本进驻。VOSS工厂一期满负荷生产以后,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和税收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竹溪所有工业企业的总和,惠及38万竹溪人民。竹山县文峰乡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治理太河小流域,成功引进外商投资建设太和梅花谷景区。该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 AAA级旅游区,先后被评选为“十堰市旅游名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当地成立农业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开办农家乐、经营民宿、兴办养殖种植产业,户均增收1.5万元……

  以工代赈作为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不仅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成效显著,还是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润滑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正继续发挥更大作用。

  整合多方力量的“大平台”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我市以工代赈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正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工代赈为引领,积极整合各方资金,坚持靶向发力,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助推三产融合发展。

  科学编制规划,创新赈济方式。市发改委结合我市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科学制订了《十堰市以工代赈“十三五”规划》,精准谋划项目,建立项目库,与扶贫部门共同建立年度滚动计划库,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坚持靶向发力,按照“投入小、见效快、收益大”的原则,与农业水利部门做好协调衔接,围绕“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向遴选以工代赈项目,将资金向易迁安置区倾斜。并优先将有利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产业发展的项目作为申报项目。同时,积极探索“劳务报酬发放+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公益性岗位开发”一系列赈济新方式,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易迁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丹江口市打造的特色农博园,带动当地群众户均增收1万余元。

  坚持靶向发力,发挥“乘积”效应。围绕“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向遴选以工代赈项目,将资金向易迁安置区倾斜。郧阳区依托油橄榄生产龙头企业,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建成油橄榄基地3.8万亩,带动易迁群众12000人参与务工、销售,建设国际油橄榄交流中心,既完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又提升了地方旅游休闲功能。同时,以以工代赈为引领,助推三产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通过以工代赈中央投资的导向、整合作用,撬动社会资本近150亿元参与易迁项目及关联产业建设,同时,带动了超千亿元的社会资本全方位参与脱贫攻坚战。

  积极宣讲政策,争取群众支持。鉴于往年我市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成功经验,“十三五”时期,我市进一步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宣传力度,使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家喻户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舆论保障。项目实施前,开展市乡村“三公示”,在项目建设中,设立项目公告公示牌,使广大农民对国家政策、资金性质和投向范围更加了解,增强了群众参与建设、监管项目、巩固成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高质量建设“两山”实践基地,高质量推进丹江口水源区绿色发展,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要求,廓清思路,推动以工代赈从专项扶贫政策向集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促进、收入分配、区域协调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政策转变,为新时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好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探索路径方式,筑牢乡村振兴之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毛以国通讯员 聂升举 常恒)


责任编辑: 李尹娜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