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 2021-09-16 11:19:35
来源: 十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中共十堰市委第二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宏观背景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抢抓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时期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3亿元,年均增长10%,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9045元,年均增长11.8%。财政收入31.3亿元,年均增长1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3.7%。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亿元,年均增长22.8%。十堰城区继续保持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殊荣。

2、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较快,2005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2亿元,年均增长16%,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发展迅速,茶叶、柑桔、魔芋、黄姜等八大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30万亩,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消费结构全面升级,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特别是旅游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新的消费亮点,旅游产业长足发展。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1.7亿元,创汇2176万美元,均比“九五”期间增长2倍以上。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亿元,年均增长12.2%。经济结构呈良性发展,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4.5:48.8:36.7调整为11.9:49.8:38.3,工业化进程加快。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研发实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1%,比“九五”末提高一个百分点。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全市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6%。群众文化空前活跃,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新型文化业态正在形成,特色文化新格局初步构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人均预期寿命达71 岁,全市每千人口占有医院床位2.8张。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0%,电视覆盖率达到88%。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社保网络初步形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目标以内,老龄、妇女儿童、档案、地震、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新的进展。

4、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汉十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十漫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结束了我市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建成了光纤骨干传输网和城区宽带城域网,通讯技术装备水平和网络化程度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防洪工程加固除险力度加大,十堰城区主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县市区城区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工程节水灌溉面积40多万亩。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乡镇供水工程,共解决42.4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北京路、东风大道相继建成通车,体育中心、火车站、信息港等重点工程已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园林绿化成果得到巩固,经营城市成效显著,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城镇化水平达到34.5%,比“九五”末提高6.7个百分点。

5、各项改革平稳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截止2005年,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其中城市公交在全国率先实现整体民营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同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初步改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投融资等各项改革平稳推进。利用外资成效显著。五年来,累计利用外资1.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6倍;利用市外境内资金达80.1亿元,增长7倍。8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广泛开展,对外劳务收入大幅增长。外贸出口呈多元化发展格局,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5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2倍。十堰海关已正式开关。

6、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200元和199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9.1%和6%;居民人均储蓄存款6800元,比“九五”末增加3600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3800元,比“九五”末增加1300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九五”末的14.7平方米和26.6平方米提高到18.6平方米和28.1平方米。新阶段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累计争取扶贫资金16.1亿元,减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38.9万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7、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逐步改善,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整体优良。五年共关停污染企业96家,特别是对皂素污染企业进行了有效整治。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2933.3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4平方公里。各类饮用水源水质达二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十五”期间,我市连续四年在全省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2004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8、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十五”期间,我市被评为或继续保持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双拥模范城和省级文明城市等称号,群众性的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尽管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国内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但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仍将总体趋好。入世后制造业、服务业的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稳健有效,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举措的实施,将为下阶段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将在以往的发展基础上,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国际化进程,努力实现湖北率先在中部崛起。经济发展模式从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转变,更加注重调整和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着力构建“一圈两群”,即武汉城市圈、宜昌—荆门—荆州城镇群和襄樊—十堰—随州城镇群,继续构筑武汉—襄樊—十堰汽车工业走廊,这将有利于进一步理顺并界定各市州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增强市州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壮大“一主四大”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来看,未来五年我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起关键影响作用的是“五大机遇”与“三大挑战”。   

“五大机遇”指:  

一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将加大对实施区域的资金倾斜和扶持力度,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市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建设,国家将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移民安置的投入以及舆论宣传力度,有利于提高十堰作为“调水源头”的知名度和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加快我市特色资源开发,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中长期事业计划的全面实施,将加大国际化商用车生产基地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市汽车产业水平,带动汽配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银沪高速公路十漫段和襄渝二线相继贯通,襄天、十房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以及境内国省干线改造升级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将极大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 

五是“把十堰建设成为湖北第二大水电基地”已列入全省“十一五”规划战略重点,将加大对汉江——堵河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利于争取国家投资和吸引民营资本,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步伐,使水电产业成为我市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三大挑战”指: 

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相对发达的城区与落后的农村并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平纯收入之比为3.6:1,高于全国、全省比例,给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定压力。  

二是为确保南水北调水源质量,不仅需要加大地方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而且还将提高经济运行成本和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限制部分产业的发展。 

三是中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我市汽车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同时,东风公司总部外迁、东风有限公司注册武汉,也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十堰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注重城乡统筹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工业兴市、生态立市、人才强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城镇化,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现代化汽车城、水电城、旅游城、生态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需求,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2、坚持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3、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逐步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4、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注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制和机制,稳定、完善和落实支持农村和农业的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5、坚持自主创新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战略目标 

未来5至15年的基本任务可分两步实施。 

第一步是在2006—2010年,即“十一五”期间,努力使我市经济增长方式有比较明显的转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均GDP接近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各市州中的排位前移;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区走向宽裕,农村整体接近小康;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明显加强,和谐社会构建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自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稳固。 

第二步是2011—2020年,再经过两个5年规划期间的奋斗,力争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况显著改变,基本建成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的汽车城、水电城、旅游城、生态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湖北重要的增长极。 

1、经济发展 

到2010年:

----全市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10%; 

----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8亿元,年均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10%;  

----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长15%;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年均增长10%。  

2、人民生活

到2010年: 

----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60万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2600元,年均增长5%;  

----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民住房质量明显提高。 

3、社会发展 

到2010年: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年均增长17%;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100%和98%;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以上,每千人口占有医院床位2.85张;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4、生态环境 

到2010年: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平方公里; 

----城市空气质量按功能区分别达标;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区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万元GDP耗能0.98吨标煤,比“十五”期末下降20%。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走“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之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十堰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63亿元以上,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2600元,年均增长5%。  

1、发展现代农业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区域生产布局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八大特色高效生态种养业,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投入50亿元,建设30万亩GAP黄姜标准化生产基地,黄姜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建成50万亩柑桔基地,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10亿元以上;发展70万亩中药材基地,通过生产加工,形成产值2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成30万亩有机茶基地,产值9亿元以上;建成15万亩魔芋基地,产业链产值9亿元以上;建设500万亩耳菇林、100万亩板栗、100万亩核桃、100万亩木瓜、100万亩刺槐、50万亩香椿、50万亩杨树、40万亩竹、10万亩花椒、3万亩花卉等林业产业基地,形成4亿元左右的林业生态产业;建设200万只山羊、10万头肉牛、100万头商品猪、2000万只鸡和200万只长毛兔养殖基地,畜牧业产值28亿元以上;逐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总面积达到140万亩,总产值达到20亿元。在大力发展八大产业的同时,建设烟叶基地10万亩,产值1亿元以上。 

----用产业化方式经营现代农业。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开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提高农业集约增长效益。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工业,打造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投入3亿元以上,重点抓好2000万只肉鸡加工、200万只长毛兔养殖及加工、50万头商品猪加工、3000万公斤优质鱼加工、1亿公斤柑桔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形成农副产品加工集群。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创新企业和农户联结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植和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壮大中介组织,培育流通主体,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培养民间经纪人队伍,建立多种形式的农协和经济合作组织,积极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各种服务,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采用税收减免、贴息贷款、优惠利率等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1-2家收入过5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5-10家收入过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150家收入过5000万元的市级龙头企业。 

----提高现代农业市场化、社会化水平。按照大集中、小分散、分层次的原则,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投入5亿元以上,建好堰中农产品配送中心、老虎沟农贸市场、鄂西北农资市场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和禽蛋水产品批发市场、丹江口市柑桔交易中心、鄂西北中药材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以及农村集镇中心集贸市场、口子镇边贸市场,形成以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同时,积极开辟通往大、中城市的“绿色通道”,加快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速度,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与效益。加强为农业的配套服务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社会化进程。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现代农业技术普及率;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设施;用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经营管理农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投入5亿元以上,健全完善以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机装备、农民培训、良种繁育、农产品检测、动植物防疫、森林防火、小型农田水利、农合组织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运销、信用服务、农业保险、信息等服务,全面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的能力。 

2、发展县域经济  

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统筹考虑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合理分工,以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的工业化为重点,突出特色,调整结构,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构建特色县域工业体系。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每县市确立并发展1—2个符合产业政策、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对县域经济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形成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县域工业体系。  

----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银沪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加大对县域发展的政策、资金倾斜扶持,着重抓好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高等级公路、生态环境、小城镇等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 

----加大财政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县乡财政管理改革,完善财政“省管县”体制,实行财政激励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逐步改变现行基层财政困境局面,实现县级财政状况明显好转。 

----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经济技术协作和外引内联,积极引进嫁接外资和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农业和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合理吸纳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过剩的生产能力,培植壮大本地骨干企业,着力发展有竞争力的产品、产业集群。   

----大力开展劳务输出。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集中向外输出和维权服务三个关键环节,力争“十一五”期间,建好市级外派劳务基地,每个县市区建立1-2个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通过国内、海外两个输出途径,组织和引导30万农村剩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及城镇、海外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总数达到80万人。 

3、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 

按照“一体两翼”(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总体部署与“开发式、瞄准式、参与式”的扶贫方针,进一步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继续推进全市941个贫困村的整村扶贫,加快实施《城区农村扶贫规划》,力争“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现有34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帮助低收入人口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4、推进村镇建设 

----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建设7个省级重点城镇,建成6条沿江、沿路城镇带。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功能,改善创业环境与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向城镇集中,推进产业集聚,培植优势产业和精品名牌。重视和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使之成为产业兴镇的重要资源。 

----加快村庄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村住宅建设适当集中,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75个示范村;新建和改造通村公路1万公里;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和农民议事、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不低于300平方米;供水、供电、广播、电视基本入户;农户“一建三改”(建沼气、改厕、改圈、改厨)率达到90%。  

5、加强农村公共事业 

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和社会帮扶投入,力争投入8亿元,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保障等公共事业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快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步伐,改造薄弱学校;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建立扶贫助学长效机制;实施“农科教”结合,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农村支教力度。 

----全面实施第二轮农村初保规划。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每个村办好一所卫生室,提升卫生服务一体化水平,逐步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稳步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参保率达到90%以上,实际覆盖人口180万人。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以建设和改造乡镇文化站为重点,逐步完善乡村文化体育活动设施。鼓励乡镇文化站组织农民自办有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把先进的文化送到农民身边。 

----重视农村福利和保障。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逐步实现乡镇集中供养。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农村“一保五难”(“一保”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五难”指农村住房难、读书难、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和因建设引起的失地农民的补偿、居住、就业等问题 。 

 ----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完善村党支部、村委会职责和协调关系,提高村领导班子能力和水平。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开展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确保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强农村治安管理与防范,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争创活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为重点,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特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做强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学有序发展水电、医药化工、矿产、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环保产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形成主业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支柱工业体系。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争创5个国家名牌、50个湖北名牌产品。投入280亿元以上,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150亿元以上,将十堰建成“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汽车城地位。

1、做强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依托东风公司,加强市属汽配企业与东风公司各板块的合作,开发新车型,扩大商用车、特种车生产销售,培植骨干拳头产品。加快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广泛开展合作,在全国、全球范围内整合汽车制造产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提升汽车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投入100亿元以上,重点发展商用车和关键总成,建成国际化的商用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和技术创新基地。整车以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实业公司和湖北三环专用车公司为龙头,引进资金、关键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重点抓好重型商用车、客车、特种专用车、微型车等项目建设;汽车零部件依托东风商用车生产基地,以高科技、宽系列、多品种、广覆盖为方向,进一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突出高附加值、新技术,发展关键总成和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重点建设驾驶室、发动机、车轿、变速箱、减振器等总成类,电涡流缓速器、电动玻璃升降器、汽车齿轮等零部件类,锻钢曲轴、压铸件等基础件及特种工艺类,子午胎、汽车橡胶密封件、电线束等非金属类和汽车模具等装备类项目。到2010年,商用车生产达到28万辆,客车达到7万辆,专用车达到7万辆,微型车达到13万辆,各类整车生产规模达到55万辆以上;零部件达到60万辆份以上;实现汽车工业产值800亿元以上。 

2、科学有序开发水电产业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水能资源。以整体流域开发为主,加快大中型电站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完善电网结构,使水电成为我市第二大工业支柱产业。投入118亿元以上,抓好潘口、小漩、龙背湾、三里坪、孤山、白沙、夹河等30多座大中型水电站建设,使全市水电总装机在2010年达到3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以上,实现水电产值60亿元以上。

3、积极发展医药化工产业  

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促进优良药材规范化种植;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快中药材生产的集约化进程;加快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和升级,提升中药产品质量。投入1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以百科皂素和丹澳、湖北地大等公司为主的黄姜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以清大药业、武当药业、健民康迪等公司为骨干,组建现代中药科技园,开发中药新品种,发展中药针剂尤其是大输液深加工项目,形成现代中药针剂重要生产基地。到2010年,实现医药化工产值25亿元以上。 

4、稳步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 

以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和天然保健为方向,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注重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投入1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以果、茶加工为主,开发农夫山泉果汁、纯净水、矿泉水、有机茶等天然、营养、保健新型饮料;以饮料酒加工为主,开发郧西山珍野葡萄酒、丹江柑桔果酒、郧县木瓜酒、竹溪灵山源魔芋酒等保健酒;以面点、禽畜加工为主,开发竹溪双竹魔芋面、房县南瓜、郧县白羽乌鸡胶囊等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和调味品,形成以“武当山珍”为统一品牌的绿色食品加工体系。到2010年,实现绿色食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5、突破性发展信息制造业

以汽车电子为重点,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快速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投入28亿元以上,实施“321工程”,即创建“国家级汽车电子示范区”、“企业信息化示范园区”和“软件产业园区”三个园区,发展汽车电子和软件两个产业链,建设一个光电子材料生产基地。着力抓好汽车自动防倾覆装置、汽车行驶记录仪、汽车串行网络线束、专用数控机床等开发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以新型光电子材料、汽车电子及汽车系统控制软件为主的信息产品系列。到2010年,实现信息制造业产值30亿元以上。 

6、培育壮大矿产产业  

加强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进一步探明地质资源储量,规范开发秩序。在搞好环保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后续加工业,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投入14亿元以上,重点抓好钒冶炼系列开发、大理石精加工、金银矿开采加工、金银镶嵌产品和绿松石精加工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实现矿产开采加工产值55亿元以上。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优化升级  

把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层次结合起来,积极拓宽服务业领域,强化区域性服务功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投入158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文教卫体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商贸物流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4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1、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挖掘整合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生态、人文和环保旅游产品,大力宣传促销,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一是精心策划,大力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突出山、水、车特色,积极融入到湖北“一江两山”大旅游格局之中。在市域范围内,以武当山为龙头,以十堰城区为中心,将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六里坪观光农业、五龙宫道观和森林公园、伏龙山自然风景区、城区现代汽车工业、“老母荒”生态公园、郧县青龙山恐龙城、郧县古猿人遗址、郧县虎啸滩、龙吟峡、郧西五龙河景区、房县温泉、野人谷、野人洞、竹山堵河漂流、竹溪十八里长峡原始森林等旅游景点“一线串珠”,优化组合,形成汉江旅游、堵河旅游热线。同时加大与区外旅游线路的融合和串联,打造武当山—西安—华山、武当山—神农架—三峡—张家界—长沙、武当山—巫溪—重庆—成都、武当山—南阳—石人山—嵩山—郑州、武当山—荆州—武汉等五大旅游精品线路。二是积极开发旅游品牌,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道教圣地游”、“饮水探源游”、“车城工业游 ”、“考古科普游”等著名品牌。同时,配合旅游品牌的打造,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有纪念收藏价值的汽车模型、仿恐龙(蛋)化石、古猿人科幻影视资料、道家饮食医疗保健品等工艺旅游纪念品。三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0亿元以上,重点实施城区游客中心、武当山旅游服务中心、武当山五龙景区综合开发、武当山玉虚宫维修、伏龙山旅游整体开发、汉江远古文化旅游区、野人谷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四是增强旅游公司实力,提高导游队伍水平,将旅游与城市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到2010年,年接待游客规模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超过50亿元。 

2、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市场,扩大中国(十堰)汽配城市场建设规模,形成买卖全国的汽配集散中心。依托资源优势,加强边贸市场建设和城镇集贸市场建设,培育一批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形成联接城乡、辐射周边的特色产品专业市场体系。发挥位于四省边际的区位特点,抓住东风公司进行体制改革的契机,适度剥离部分企业内物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投入18亿元以上,重点实施武当国际汽车商贸城、中国(十堰)汽配物流中心、鄂西北小商品市场、粮油批发交易市场、鄂西北农贸大市场、寿康永乐物流配送中心、鑫城物流配送中心、石材市场和绿松石珠宝市场等项目建设,加快建立商品快捷配送网络体系,大力提升十堰的物流配送能力,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四省市交界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3、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 

建立综合经营与专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的金融组织体系。在对现有金融机构进行适当整合、升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增设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组建若干家金融担保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提高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能力。大力发展保险业,扩大保险品种和保险覆盖面。到2010年,力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50亿元,票据融资规模达到220亿元。  

4、有序开发房地产业及发展新兴服务业  

一是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和预警预报体系,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投入100亿元以上,重点建设一批住宅小区和星级宾馆,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住房二级市场的培育力度,建立廉租房制度,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努力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快发展网络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构建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体系,推动网上银行、网上证券、视频点播等服务的应用。三是加快培育中介服务业,发展法律服务、咨询、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培养各类中介服务人才,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四是在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引导文化娱乐、传媒、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四)加快品牌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镇体系和功能  

以建设特色突出、功能协调、秀美宜居的城市为目标,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合理规划和布局整个市域内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配置城市各项要素,形成规模、结构、布局、功能分工相对合理完善的城镇体系。大力做好品牌城市文章,重点完善和强化城区功能,积极建设县乡小城镇,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到2010年,全市城镇总人口突破16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达到70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  

1、大力彰显汽车、旅游、生态三大城市品牌

充分利用汽车城、武当山、丹江水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以巩固全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汽车城”,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代表的“旅游城”,为华北地区输送清洁水源的“生态城”为目标,做足做好品牌城市发展的文章,把我市营造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一是对品牌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把整个城市作为产品来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和销售,认真研究品牌城市发展方向与建设内容,统筹布局汽车、旅游、生态三大产业,使城市品牌与发展主题鲜明突出。二是积极推进品牌城市建设。集聚发展汽车产业,巩固汽车产业的龙头地位;把旅游与汽车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辟汽车工业和文化的游览项目;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态体系,打造出中国最佳的人居环境之一;融合汽车、生态和旅游三种形态的人文特质,创新品牌城市内涵。三是精心设计、建设品牌城市标志。精心设计、塑造有汽车、生态和武当文化特色的城市标志,促进市民对品牌城市的认同,强化游客对城市的认知和记忆。四是广泛宣传,大力推销,以城市品牌吸引国内外商家投资,吸引国内外游客观光、游玩和购物,将城市品牌转变为经济效益。 

2、完善以城区为龙头、各类城镇配套发展的城镇体系 

继续构筑以城区为龙头,以县(市)城区为支撑,以重点镇为依托,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网络体系。一是提升县(市)城区功能。紧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的重大机遇,快速推进丹江口市和郧县城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利用作为高速公路连接点的地理优势,不断完善郧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档次。立足矿产、水能等优势资源,把房县、竹山和竹溪城区建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城镇。二是推进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加快建设7个省级重点镇,抓好十堰至土关垭至丹江口、十堰至房县至竹山竹溪、十堰至郧县郧西到湖北口、十堰至郧县至梅铺、十堰至白河、十堰至郧县杨溪至丹江口市(江北路沿线)的6条沿路、沿江城镇带建设。按照小城镇功能分区,着力将六里坪、丁家营、土关垭、浪河、茶店、花果、柏林等小城镇培植成为东风日产合资公司配套的十堰城区卫星城镇,将蒋家堰、上津、白浪、梅铺、丰溪、湖北口、石鼓、羊尾等培植成以工促贸、以贸兴镇的边贸型城镇,将夹河、官渡、溢水、马鞍等培植成以开发矿产、水能、林特资源为主的开发型城镇,将柳陂、六里坪、安阳等培植成蔬菜、农副土特产品服务的基地型集镇,将武当山、大川、南化塘等培植成旅游型集镇,将观音、宝丰等培植成综合型城镇。 

3、优化城区功能布局  

加强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突出经济中心、交通中心、物流集散中心、旅游中心、金融中心等基本功能,合理布局,形成相对明显的功能分区。一是重点提升中部组团。以控制人口密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档次、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北京路、天津路、东风大道等沿线建设5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分散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压力。加快旧城改造,以武当商城、十堰老街、滨河新村、五堰新村、六堰山行政办公区、张湾东风载重车公司总部周围用地为主,逐步降低老城区建筑密度。完善城区公共绿地系统,重点实施“洁亮绿”工程,新建、改建一批中心绿地,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品种,让城区山地彩色化。启动百二河有水工程,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建设高星级宾馆,提高对外接待水平。中心区严格控制新增工业用地,引导中心区内与生活区混杂或有污染的工业企业迁入其它工业区。在社区建设适量的廉租房,解决进城农民居住问题。二是稳步发展东部组团。加快白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东城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合理引导产业聚集,尤其是将以汽车零部件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在白浪高新技术开发区集中布局,逐步把白浪建设成十堰市副中心区。三是积极发展西部组团。新建甘肃路、风神大道,开通城区北环线,拓展8平方公里的新城区,重点突出城市服务功能,兼顾建设集中的低成本居住小区。不断改善西部组团交通状况,打通通往周边的交通道路。建设为城市提供基本农产品的后勤服务基地,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城郊型产业。 

4、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东向延伸为主,谋划北向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形态。“东向延伸”,即将白浪周边地区作为城区经济圈统一规划,加强与主城区的经济联系,明确与城区的分工和定位。“谋划北向”,即将郧县的长岭及周边库区纳入十堰城区统一规划。首先重点建设与这一区域相连的高标准道路交通设施,然后综合考虑居住、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教育、旅游等产业的配套发展问题。通过北向扩展,实现与历史古城郧阳府的对接,并使城区滨江、滨水,既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够问题,又对纯山区的城市形态进行有效改变。 

(五)优先发展科教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建设,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投入40亿元以上,到2010年,高新技术增加值达到50亿元,主要工业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先进水平;新(扩)建校舍50万平方米,创建2-3所国家示范学校,8-10所省示范学校;创建2-3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实现十堰辖区主要干线公路及库区无盲点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传输光纤网基本延伸到所有乡镇和80%左右的行政村。 

1、科技

围绕工业兴市和生态立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企业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重点实施五大科技专项:  

一是实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科技专项。大力开发自动变速箱、燃油箱、减振器等汽车关键零部件总成及零部件先进技术;加大汽车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注重开发照明系统与汽车玻璃、涂料等新型材料的适用技术。  

二是实施环境保护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开展丹江口库区点源及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城市污水无害处理技术研究和推广、具有水源地特色的清洁生产技术研究等。 

三是实施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科技专项。加快良种繁育、节水、绿色有机产品开发等技术的研究应用,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四是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科技专项。巩固和发展生物医药种植基地和医药品牌基地。加强中草药资源开发,研究黄姜品种改良及其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继续办好神农武当中医药研究所,建设省级生命科学和胚胎干细胞研究及人工辅助生殖重点实验室。  

五是实施信息化科技专项。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大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 

2、教育

坚持把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以农村为重点,巩固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城区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扩建、维修等项目建设。认真解决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和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开放高中阶段教育市场,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源举办民办高中;积极发展综合高中,促进普教与职教的融合。 

-----整合教育资源。加快高等教育布局和中小学校调整步伐,合理布局在校生规模、班额,逐步改善就读拥挤状况。积极推进湖北汽车学院老校区改、扩建工程,加快汽车学院的独立学院的规划和建设,加快郧阳医学院二级学院、郧阳师专和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的扩建,适时对其进行重组,推进综合性大学建设。 

-----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高、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沟通”及就业准入制度。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完善多样化的培训网络,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发展民办教育。制订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实现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3、卫生  

合理配置资源,设置门类较齐、规模适当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以城区“三甲” 医院为龙头,二级综合医院、中医院为骨干,市、县、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级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巩固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 

----完善公共卫生设施。以县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建设为重点,实现房屋、设备、人员、功能和管理“五配套”,不断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提高卫生医疗质量和水平。建立3个三级急救站、18个二级急救站、若干个一级急救站,建立、健全急救网络体系,提高快速应急处理能力。健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与功能,实现县市城关全覆盖,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切实为居民提供优质、低廉、 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创建一批知名医院和重点专科,巩固和提升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地位。 

----加强卫生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资格审查和岗前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对全社会医疗机构的有效监督,规范和完善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标准。强化对餐饮等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场所的监督监测,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卫生保障。规范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全面推行和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加快推进医、药分离改革,努力降低医药费用。 

----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以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肝炎和其它慢性传染病为重点,强化疫情预测和预警报告制度。认真贯彻妇女、儿童“一法两纲”,继续实施“降低孕产妇死 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和“母婴安全”活动,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加大创建卫生城镇力度,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4、文化体育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进一步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加快文体设施建设步伐。建成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多功能剧院,启动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完善县市文化馆和乡镇、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为群众开展和参与文体活动创造条件。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健身运动。以特色文化活动为龙头,以行业文化活动为支撑,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凝聚人心的浓厚文化氛围,锻造文化品牌。建立健全群众体育工作网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五个一”工程,提高全民健身质量。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发掘、整理武当道教文化、汽车文化、民间风情文化、汉水生态文化的优秀内涵,重点扶持广播电视、报业、演艺、文化旅游等四大企业实体,培植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力争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武当影视城、秦巴文化一条街、广电综合大楼二期工程、数字移动电视工程、宽带网工程等项目建设,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 

----加强文化市场和文物管理。坚持开放准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娱乐市场、营业性演出市场、电影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图书出版市场等要加强引导和执法管理,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净化文化市场。继续开展网吧等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活动,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5、劳动与社会保障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把就业和社会保障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确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引导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服务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培育旅游、教育培训和文化体育等就业增长点。加强劳动就业培训,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打破城乡界限,形成市场导向型的平等就业机制。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支持社会力量组织就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外输出。通过各种渠道,力争每年新增3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实现市级统筹。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工作。做好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重点解决“三类企业两类人员” 医保问题。根据参保对象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办法,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机制。以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加大社会保险征缴力度。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网络。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根据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分配状况,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规范初次分配,强化再分配调控,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形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机制。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 

----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体制。在大多数企业建立三方性、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协调制度,发挥劳动关系自主协商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6、社会救助与优抚 

完善覆盖城乡特殊群体的新型社会救助与优抚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建立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救助体系,确保灾民得到及时救助。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贫困人口救助制度,做好对特困群众的安置救助工作,特别要关心保障城镇失业者、残疾人员和社会特殊困难人群以及农村特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完善以经常性的社会捐赠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和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依靠社会力量兴办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福利事业,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建立、完善以为老服务为重点、国有福利机构为示范、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服务台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建设老年福利设施步伐。  

----扎实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继续改革、完善抚恤制度,逐步建立抚恤补助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稳步推进安置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安置难问题。积极稳妥改革优抚事业单位和军休所的管理办法和服务方式,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建立、完善社会化优抚服务网络,向优抚对象提供优质服务。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   

-----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各界对各种公益事业的赞助,发展慈善事业。     

7、档案、地震、气象、人防等各项事业

-----进一步加强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各级档案馆舍建设,建成市档案馆。 

----树立防灾意识,贯彻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方针,加强防灾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群众安全感。加强气象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开展滑坡、泥石流、地陷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实行平战结合,继续搞好人防工作,建好201人防工程。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统筹城乡的要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投入176亿元以上,重点建设交通、水利、城市及电网基础设施,形成通达周边的交通网络体系、比较完备的水利设施体系、先进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统一安全的城乡电网。 

1、交通基础设施  

投入81亿元,建设以十堰为主要控制点,银武高速公路为主轴,襄渝铁路和汉江航道为两翼,国省道“三纵三横”为主骨架,县乡村公路为连接的现代化交通网络。重点实施襄渝铁路复线、十漫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十房高速公路及早建设,做好襄天高速公路及丹江与汉十高速公路连接线一级公路前期工作。继续实施二级公路骨架路网工程,市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乡镇全部通达等级公路,村村通公路,8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 

2、水利基础设施

加强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建立安全可靠的防洪体系。加快水资源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堵河的前期规划,为南水北调二期工程做准备。投入45亿元以上,重点建设十堰城区及县市城关镇防洪工程,推进竹山霍河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市区黄土岭、郧西杨家河等水源工程建设,继续抓好灌区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3、城市基础设施 

投入32亿元,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给排水、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等各项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建设市行政中心。改善城区道路交通体系,续建天津路、浙江路、甘肃路、重庆路,新建中岳路、大连路、上海路、风神大道。加强垃圾、供水、排污等设施建设,提高环境质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交运力。加强城区机动车停车场建设,扩展停车场的数量和规模。加快城区客运中心建设,改扩建县市区二级客运站,改造二级货运站,建设乡村客运站,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运输网络体系。扩大城区集中供热工程规模,形成从原材料到供热产品到废弃物综合利用一条龙的循环经济产品链。继续发展管道供气,逐步限制瓶装供气,积极开发使用新型清洁能源。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及产品,积极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 

4、电网  

坚持区域性电网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厂网分离,竞价上网。优化配电网络结构,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加快十堰电网与华中电网的联网,提高十堰水电的外送能力。投入18亿元,重点抓好骨干电源的输变电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十襄、潘十500千伏输变工程;建设竹竹、龙竹、竹柏、孤柏、夹柏、竹房、武陵、丹武等220千伏输变工程;建设旋竹、碾竹、三陵、泉竹、鄂竹、大竹、桃竹1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等工程。形成以500千伏为支架,220千伏为骨干的区域性电网,建成稳定可靠的电力生产供应网络。  

(七)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加强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投入108亿元以上,完成南水北调移民安置以及城镇、企业、公路、专业项目的迁建补偿工程;投资41亿元,以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大力解决城市“三废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巩固全国生态示范区地位。到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0%以上,烟尘控制区达标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达标率达到80%以上,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1、妥善安置库区移民和核心水源区生态移民  

编制切合实际的移民规划,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移民就业安置,确保移民“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同时,结合移民搬迁,做好移民建镇。  

2、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 

抓好退耕还林80万亩、生态公益林540万亩、天然林保护1060万亩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平方公里,将十堰建成湖北西北部生态经济圈的核心区。 

3、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由末端治理转向发展清洁生产,使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耗能最小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各类重点污染源的监控和治理,特别是治理汽车工业生产中的电镀废水和含油废水以及黄姜加工皂素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污染,引导环境污染大的企业迁入园区集中布局。 

4、加强城市环保设施建设

加快污水处理系统、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设。加大对工业粉尘的治理,推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方式。重点抓好城区和各县市等11座污水处理厂建设,日处理污水和垃圾能力达40万吨以上和1200吨以上。  

5、解决农村面源污染 

重点建设10万口“一建三改”沼气池,大力提高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处理率和资源化率。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和土杂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实行水域纳污总量控制。 

(八)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节约优先,努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重点,以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加强市、县、乡计生服务站建设,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土地复垦整治力度,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与管理,保护现有水资源,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矿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冶炼回收率,降低单位产品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汽车发展。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制定《关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制。积极推广工业生态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和提高物质材料与能源的循环利用,力求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闭路循环生产。组织实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重点支持能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能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建材生产技术、产品的发展,对试点企业和重大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 

4、创新资源节约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积极创新资源节约新机制。建立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回收网络,大力推进废物回收与利用,建设废物分捡处理和综合利用基地。全面推进生活垃圾袋装化及分类收集,促进城市垃圾生物转化、能源转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继续扩大节能、节水产品认证范围,启动和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提高产品能效水平,引导用户和消费者选购节能型产品。建立和完善资源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各类资源节约信息,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加强与东风公司的合作共进 

1、配合支持东风公司主辅分离改革试点,做好接收东风公司改革剥离的辅助行业和社会职能。 

2、研究东风,面向世界,紧跟东风公司资产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发展新的汽配产品,带动地方汽车工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借助东风公司人才、技术、资金、装备、管理等优势,加快地方汽车工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  

4、充分发挥东风公司对地方汽配以及冶金、纺织、电子等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市属工业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与东风公司资本渗透、共同发展。 

5、进一步密切政企关系。市属各部门和各企业要加强对口衔接,重点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市场供求信息、项目开发和布局、人才流动和培训等方面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共享。 

6、积极争取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相关政策,重点包括汽车行业的增值税转型试点、企业所得税优惠、社会保障扶持等方面。  

7、积极建设“东风汽车工业园”,支持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汽车零部件、装备公司、特种商用车公司及汽车服务贸易在十堰发展壮大,大力服务和引导东风公司新上项目布局十堰。 

8、支持东风公司企业上市。  

(二)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 

1、组建地区产业联盟 

综合各县市现有的优势产业,结合各城镇未来的职能定位和产业调整方向,形成以市区和各县市城关镇为核心的城镇职能分工和产业协作体系。  

2、建设特色工业园区 

沿襄渝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特色工业园区,构筑产业集聚平台。继续抓好白浪、东城、西城、武当山、六里坪等开发区和园区建设,适时进行合理整合,提升园区竞争能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中心城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开发本地优势资源。推动白浪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抓好国家火炬计划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使高新技术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源和增长极。 

3、政策引导 

制定税收返还、土地置换、工作考核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产业项目向重点城镇及园区集中。同时,采用土地管理等手段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控,促进产业有效集聚。今后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入园区,停止零星工业用地审批,并明确入住园区企业在投资、产出、效益、环保、产业关联等方面的最低门槛和要求,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和规模集聚效益。 

(三)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企业间的合作,重点发展无线接入基础设施和宽带接入设施建设。推进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以光纤、有线通等宽带方式接入光纤网。 

2、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强化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简化服务流程,完善公共门户网站,开发跨系统的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综合数据挖掘和分析系统。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管理进程,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领域广泛推广应用信息网络。  

3、推进电子商务发展进程 

优化电子商务投资环境,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吸引品牌电子商务企业,扩大电子商务规模。鼓励企业运用网上电子商务,引进ERP等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4、提高信息化普及程度 

依托数字电视、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等平台,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卫生服务、健康娱乐等产品,大力推进家庭、居民上网。  

(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支撑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1、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契约化合作开发模式。 

2、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逐步建立市级、企业联盟和企业三级创新体系,建成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让三大平台。 

3、围绕“一主四大”支柱产业,全面开展科技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力争获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加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滚动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五)加大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力度

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突出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力争到2010年,培养造就10名具有国内学术技术先进水平的人才,100名具有省内学术技术先进水平的人才,500名市级各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0名市级各行各业的高技能人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5万人。 

1、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广泛开展市校、县校合作,组织和引导各类人才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和接受继续教育,加强人才实践锻炼,鼓励自学成才,积极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坚持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东风公司、省属大型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吸引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2、改善人才使用环境

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与手段,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为各类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3、优化人才布局和结构 

加大国有企业、县乡基层的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积极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县乡基层工作,着力提高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比重,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人才资源体系。 

4、建立、健全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加强区域间人才市场的合作,促进各类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贯通。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与形式,提升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全力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按照重点突破、全面配套、大胆探索、注重规范的原则,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改善发展环境。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建成精简高效、分类合理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引导改制企业加快管理、分配、用工等内部制度改革,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政策体系,推动国有资产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商业和房地产业方向发展,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深化农村改革

强化涉农收费专项治理,严格规范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继续推进农村“一免三改革”(即乡镇免征农业税、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县镇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深化土地使用权流转、粮食流通、水利工程管理等各项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市场准入、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粗放管理方式,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体系,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担保中心建设,促进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构筑非公有制企业的信息服务平台。 

5、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预算制度。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财政资金的支出效果管理。建立财政与编制公开制度,实现财政预算管理与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机结合。 

6、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规范政府投资管理行为。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健全并规范备案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改进投资调控方式,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等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7、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

选准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体制等领域的突破口,重点稳妥地逐步推进各项改革。  

(七)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1、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立足于本地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重点引导外资参与汽车零部件、旅游业、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进一步改进招商引资办法,紧盯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重点引进“四高”(高新技术、高效益、高税收、高就业)项目。  

2、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一系列对外贸易的新政策,及时制定相关实施措施和细则,加强协调和服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大木耳、香菇、山野菜、有机茶、魔芋食品和板石等特色产品出口,重点培植一批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支持东风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扩大东风商用车及零部件出口。积极组织境外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大力发展境外带料、带件加工。  

3、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依托中西部协作区、武汉经济协作区、中南协作区,全方位开展经济联合与协作,广泛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八)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1、针对改制企业涉及的职工安置问题,帮助解决下岗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  

2、高度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积极为移民提供新的住所、就业培训以及必要的谋生手段,依法补偿土地、房屋等财产淹没造成的损失,确保移民“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3、合理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征地和拆迁问题,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妥善处理补偿安置、城镇建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效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 

4、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提前制定预防性政策措施,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5、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减少各类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建立注重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考核指标体系,适时把就业、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科教文卫体等以人为本的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并在个别县区率先进行新型考核指标体系的试点。

(九)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1、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区域资源共享、文明共创的局面。继续落实规范服务措施,抓好示范窗口形象建设,促进行业服务质量达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反对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的文明素质和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涉及人民利益的重大决策实行公开制度,扩大群众的参与度,营造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和谐民主决策氛围。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普遍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保障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有效运行。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3、深入推进依法治市  

认真贯彻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廉政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制订实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升“平安十堰”创建水平,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健全协调机制 

进一步健全规划的民主参与、规划衔接、专家咨询、群众听诊、批准公布制度,使规划编制成为协调各方、形成共识的过程。依据本《纲要》,研究制定年度计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与本《纲要》相衔接,各部门要依据本《纲要》制定实施措施。本《纲要》经全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2、强化保障机制 

----大力筹措建设资金。①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投资与扶持资金260亿元以上。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机遇,请求国家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库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制定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地质灾害防治、库区县市的污水、垃圾处理厂建设和运营补贴等配套政策,支持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库区产业空心化和区域贫困化。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秦巴山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沼气池建设和正确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因贫困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②落实地方配套投资150亿元以上。针对国家扶持项目,按照有关配套投入政策,明确相关责任,确保投入到位。③鼓励企业自筹建设发展资金和民间投资,扩大银行贷款规模,合计筹资240亿元以上。④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外资和市外境内资金150亿元以上。⑤积极拓宽筹融资渠道。按照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在资本和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允许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和投资公司。 

----组织实施重大工程。以项目为抓手,以项目促发展,加强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有序。在本规划期内,要抓紧建设的重大项目共232个(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19个,投资超过1亿元的项目122个)。  

3、完善评估修订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修订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针对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大问题,要加强分析研究,正确把握变化趋势,适时调整相关政策。若遇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实现主要规划目标,由市政府向市人大提出对规划目标进行修订的申请,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布规划修订目标。

责任编辑: 陈玉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