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十村记

春山可望“薯”光在前

——付家沟村做强红薯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日期: 2021-11-03 08:56:07
来源: 十堰日报

  

青山环抱的付家沟村记者刘旻摄

  秋雨初歇,雾霭轻拥绵延的山峦,郧西县羊尾镇付家沟村的山坡上,红薯藤蔓随着山势蔓延,微风拂过,绿浪翻涌。

  “再过几天,这1000亩红薯就可以采收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看着红薯藤蔓喜人的长势,郧西县启海蔬菜薯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熊启海脸上的笑容像花一样绽放。

  “还不到中午今天的菜就卖完啦?不是在山下买了新房吗,怎么还到山上的老房子住?”看到卖菜回来的熊启兵夫妇,熊启海热情地打招呼。

  “过几天就要挖红薯了,住山上方便。等合作社开始漏粉条的时候,再到山下住。”熊启兵语气里是藏不住的喜悦。

  “熊启兵夫妇靠种红薯、在合作社漏粉条、卖菜的收入,把过去的土房子变成了两层小楼房,如今又在山下的合作社旁买了一套新房子。这几年,通过发展红薯产业,村民腰包越来越鼓,户均年增收5000至10000元;平坦的道路不仅通到村民家门口,更通到每一块产业基地;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一天有100多元收入……”看着村庄的巨变,熊启海的记忆慢慢打开。

  熊启海曾是付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庄曾经的贫困面貌他记忆犹新:付家沟,这个位于白云深处的村庄,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3户848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3.78%……

  如何让村庄走出发展的困境,让脚下的土地稳稳地托起村民的幸福?

  “村里有种红薯的传统,而且种红薯门槛低、群众参与度高,很多村民又有漏粉条的手艺,何不大做红薯文章?”在广泛倾听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决定乘着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带领村民通过发展红薯粉条加工产业敲开致富的大门。

  靠山吃山,是山里人深谙的生存技能。但是怎样才能让不起眼的红薯在乡村振兴路上担当大任?勤劳智慧的付家沟人探索出一条好路子——

  坚持抱团发展。2017年,熊启海牵头成立郧西县启海蔬菜薯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场+企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吸纳村民抱团发展红薯产业。合作社以1.14元/公斤的保底价收购村民种植的红薯,村民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拿薪金、得分红。

  以科技为杠杆。为解决当地红薯品种出粉率不高问题,村干部带领合作社成员远赴山东“取经”,引进产量和出粉率高的商薯19号。2019年,村里投资近500万元,建设占地约12亩,集自动化粉条生产线、大型冻库、晾晒场、产品展销厅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红薯粉条加工厂。“现在投产1小时就可打碎5000公斤红薯,粉条生产加工效率是以往小作坊的10倍!”熊启海向记者介绍。

  坚持绿色标准。“无矾,是我们村生产的红薯粉条最大的特色。”谈起村里生产的粉条,付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姚慧非常自豪,“在种红薯之前,合作社就同农户签订协议,要求使用农家有机肥,在粉条加工过程中,不添加明矾等添加剂。如此生产的粉条品质、味道俱佳,畅销西安、安康、武汉等地。”

  一年又一年,熊启海带领村民们辛勤耕耘着每一个属于自己的丰稔。山水之间,氤氲着薯香的致富梦慢慢升腾。

  “下一步,我们计划把红薯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力争户均年增收2万元,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同时,通过研发红薯粉丝系列产品,持续壮大红薯加工产业,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望着连绵的青山,关于未来的美好蓝图在熊启海脑海中慢慢铺展开来。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乡村该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是依靠创意、紧跟时尚,还是沿袭传统,将其做实做精?对于像付家沟村这样产业底子薄、外出务工人口多、自然条件有限的乡村来说,以科技为杠杆,利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把接地气、能致富、门槛低、群众参与度高的“土”产业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凝聚人心、取得实效,种下生生不息的希冀,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李玉伟 汪洁琼 高敏)

  


责任编辑: 李尹娜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