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既立足当前,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也着眼长远,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新内容?“三农”工作的重点方向又在哪里?本报特整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等有关负责人、专家对文件的解读,为全面推进“三农”工作提供指引。
锚定目标 奋力建设农业强国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记者就文件精神专访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逆境夺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好、更牢,为稳预期、稳物价、稳信心提供了重要支撑。
唐仁健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年粮食工作目标的重点是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将开展吨粮田创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多油并举扩面增产。唐仁健说,今年将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件事不是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必须干的问题,要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
措施上,重点是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更好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把大面积提升单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油生产的重点,集成组装推广一批高质高效技术品种。
政策上,重点是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扩大大豆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今年将继续把经国务院同意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区、市),分品种压实种植面积,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唐仁健介绍,当前粮食生产和春耕备耕总体形势较好,要紧盯不放抓好春管春耕,抓住小麦油菜苗情转化关键期,分区分类加强精细指导,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全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唐仁健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要求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隐患。衔接好落实好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各项帮扶政策,实行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以开发式帮扶为主;对需要兜底帮扶的,做好与低保等政策衔接,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
唐仁健说,下一步将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着力用发展的办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把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引进培育一批效益高、可持续、群众尽可能多参与的富民产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持续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的政策倾斜力度,组织东部地区发达县与脱贫县开展携手促振兴行动,带动脱贫县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重点在深挖乡村产业特色、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
唐仁健说,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产业融合,纵向上要贯通产加销,横向上要融合农文旅,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要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既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也要引导企业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2022年,我国农民收入首次迈上2万元大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45。唐仁健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重点任务进行部署,全面实施产业提升行动,集中资源力量支持重点产业做优做强,把返乡入乡创业作为重要抓手,协调创设更加务实管用的人才支持政策,推动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拓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空间。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通过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唐仁健强调,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带动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要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探索村村抱团发展、村企村社联动发展、职业经理人入村共赢发展等多种形式,提高收入和服务带动能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具体部署。唐仁健介绍,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
硬件上,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构建规划引领机制、风貌引导机制和农民参与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中要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要多听一听群众的意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
软件上,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整合积分制、清单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努力成风化俗。
唐仁健表示,要深化农村改革,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强化投入、人才和体制机制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江文胜吴晓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仓廪实,天下安。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特别是去年克服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较高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粮食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也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丝毫不能放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全面部署,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今年将紧紧围绕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个目标,千方百计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
稳面积方面,主要有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等措施。稳产增产方面,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等,努力提高单产水平。
去年,我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局良好,大豆产量首次迈上2000万吨台阶、自给率提高3个百分点。油料生产稳步扩大,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了
1.6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米袋子”保障有力,“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裕,关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包括压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继续完善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加大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努力做到量足、价稳、质优。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在粮食产量1.3万亿斤这个高平台上,粮食产能越往上走难度越大。必须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以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包括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具体措施上,要推动重点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补上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等短板。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必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去年,面对农资价格上涨等情况,中央财政分3批累计下达种粮农资补贴资金400亿元,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民手中。
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才安全。中央一号文件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农民有账算、有钱挣、得实惠。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
决不能让重农抓粮吃亏。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让主产区不吃亏、多打粮、打好粮。同时,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主体责任,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各尽其责,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周应华 周业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产业兴旺的乡村,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向往。
如何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重点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较多,推进乡村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发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广大农村点多面广,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迥异,必须因地制宜。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在实际操作中,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只有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才能提升村庄风貌,留住乡韵乡愁。
推进乡村建设,要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下足功夫。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具体部署,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
推进乡村建设,离不开公共服务的改善。各地区各部门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县域城乡规划建设统筹,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推动县域供电、供气、电信、邮政等普遍服务类设施城乡统筹建设和管护。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2万亿元。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实践证明,乡村产业兴旺起来,就能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更多流向农村,农村就有活力、有人气、有奔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谋篇布局。各地应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产业旺起来,关键要带动农民富起来。各地要着力完善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发展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以“和”的理念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关键在党。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各地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突出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设岗定责等方式,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平台和载体,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此外,还要用好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