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生态“伤疤” 再现秀美山川

——我市扎实推进国家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项目示范工程纪略
日期: 2024-12-17 09:44:33
来源: 十堰日报

房县鑫源采石场修复治理后景色宜人

去年5月23日,由我市申报的“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秦巴山东段—汉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入围示范工程项目名单,并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获批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

如今,工程推进大半,十堰境内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大半重披“绿装”。而这绿色“蝶变”的背后,是我市扛牢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扎实推进辖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千方百计植绿、增绿、复绿,走生态修复模式与生态价值融合发展之路的生动写照。

全力以赴赶进度

深冬时节,从郧西县扒山沟矿区白云岩矿坑向下俯瞰,密密的松林如卫兵般耸立山间谷地,一扫冬日的萧条。

从今年3月份设计施工,到如今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养护管一体化修复扎实推进,昔日的灰白色矿坑已焕颜新生。

我市位于国家“三区四带”中的长江重点生态区,修复好历史遗留矿山是长江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区域水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以及京津冀豫调水沿线近1.14亿群众的用水安全。治理责任之大、影响之深远,决定了十堰必当全力以赴。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贺德斌(中)现场指导郧阳区饰面石材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按照项目总体规划,我市示范工程项目修复治理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实施点位涵盖8个县市区,涉及矿山图斑503个,工程2025年验收。

面对示范点位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以及地质环境差异化等重重考验,如何不负重托、高质量如期“交卷”?

我市坚持规划先行,专门印发实施方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研究制订各项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市、县(区)两级联席会商机制,形成市级统筹谋划、县级组织实施工作构架。同时,就制度管理、规范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流程、职责划分等统筹制订细则,为项目规范、安全、高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为早日将示范工程的“施工图”变成“实景图”,全市自然资源系统以“五千”工作法,即千问百问探缘由、千方百计定措施、千辛万苦炼作风、千山万水到一线、千锤百炼出精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跟进。截至9月,茅箭区相关项目已进入竣工自验环节,各县市区涉及项目正加紧推进中。

为确保每一份专项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全市多措并举建“内联”、抓“外联”、强“监管”、提“效能”。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切实落实好督导职责,通过实地检查、查阅资料、随机访谈等方式“巡诊把脉”,各县市区对标对点加压奋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达。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涉及示范工程整体进度已完成总目标的75.30%。期间,部、省领导及专家多次赴十堰督导、调研,工程情况获得自然资源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因地制宜复“春山”

库区之治,表象在水,根子在岸,治水必先治山。自该示范工程项目启动以来,全市坚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系统治理、示范引领”原则,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让矿山生态修复与当地经济、环境发展相适应。

12月10日,记者驱车前往郧阳区杨溪铺镇刘家沟村矿山,远远地就看到一片格外醒目的灰绿色岩体。只见岩壁上爬满爬山虎的藤蔓,绿色的凌霄花藤枝附着在藤蔓上盘桓而上,充满生机与活力。

往近处走,只见山田地阡陌相连,一片片柔柔的小草吐出新绿。一座白墙灰瓦的农房建在田边,庭前屋后绿荫环绕,构成一幅人、山、田、林、草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象。

“原来这个矿山岩壁满是岩石裸土,四周地表裸露荒芜、尘土飞扬,遇到暴雨,山体裹挟着泥沙直接冲到地面,对附近耕地、生态以及群众安全造成威胁!”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山水办”负责人罗源介绍。

据介绍,位于刘家沟村的这处废弃矿山过去为石料企业所用,存在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今年年初,在推进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人员发现岩壁岩石质地坚硬且坡度过于陡直,传统植绿技术修复效果不大。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专门请来国家地质集团专家作指导,通过施以钻孔法容器苗技术,成功栽植爬山虎、凌霄花等植物。这些植物的成功栽植不仅能修复裸露山体,更能四季常青,达到涵养水土的生态保护效果。

矿山生态修复,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让失去生态价值的废弃矿山重新恢复生态功能。和刘家沟矿区一样,经生态修复治理重现生机的,还有位于茅箭区朝北沟片区废弃矿山。如今,在这片山体上,长满狗尾草、多花木兰等植物,生机勃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历史遗留矿山多为建筑石料矿,在推进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中,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重点结合全域山区特点,通过采取坡面削方、场地平整、喷播绿化、植树绿化、修建挡土墙、修建排水沟等措施,让矿山复绿,让发展升级。

不负青山“绿生金”

在房县城关镇三海村酒神湾度假村,一条条蜿蜒的实木栈道连接起风格各异的树屋,别有一番趣味。

很难想象,这座度假村建造前周边是一座废弃矿山。如今,这里重披绿装、焕发新生。

2022年以前,为了发展生态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房县采取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地形重塑与植被修复、废弃土地复垦利用以及生态修复配套提升和生态环境监测等举措,将生态修复和经济转型有机结合,建设度假村,将废弃矿山治理成优美山川自然生态风景,实现了“矿区变景区”的绿色转化。

抢抓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的大好机遇,酒神湾度假村周边生态环境越变越好,发展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自开放以来,共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为带动地方农文旅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房县城关镇三海村历史遗留废旧矿山的变化,只是十堰探索新路径、做好示范工程项目“后半篇文章”的一次生动实践。依托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全市自然资源系统一步一个脚印,通过腾空间、增用地,新增耕地789亩,新增建设用地693亩。

“做好区域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对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维护秦巴山片区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非凡。”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贺德斌说。

如今,放眼十堰各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治理项目点,越来越多矿山复绿复苏,昔日的“生态短板”正成为“生态样板”。

矿山修复,任重道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回信精神,下一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站高谋远,高质量推进该项国家级示范工程加快建成,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记者 刘俊 通讯员 杨占鳌 罗才昌)

责任编辑: 闻佳慧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