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经济大局。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我市经济不仅展现出韧性且稳步转型升级,在就业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22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6.6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3.1万人、新增返乡创业1.37万人、就业创业培训9.5万人……这一组数据的取得,背后靠的是什么?
稳定市场主体夯实民生之本
“近三年,我们公司通过‘免申即享’收到的稳岗返还资金就有27.7万元,着实为企业减轻了负担。”不久前,湖北宇浩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账户又收到一笔13.82万元的稳岗返还资金,该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
帮助企业稳住岗位,才能让更多百姓端稳“饭碗”。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大力推行“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政策找企”经办模式,全面落实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稳岗留工补助、吸纳就业补助等援企稳岗政策,推动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为了让就业市场供需两端有效对接,我市通过建立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和人社服务专员机制,采取专场招聘、赴市外招才引智等多种方式,为重点企业招用急需紧缺产业工人。同时,高质量建设线上线下人力资源供需平台,高频次举办各类招聘会,全力保障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促进供需对接。2022年以来,组织各类招聘会5308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4.83万余个,为企业解决用工13万余人,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和劳动者求职难问题。
创业是就业之源。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取消反担保环节,建成市创业担保贷款电子化审批系统,为创业者送去“及时雨”。2022年以来,全市落实就业创业补贴和扶持市场主体贷款资金82亿元,累计惠及企业5.4万家次,惠及人员82.9万人次,让企业切实收获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关注重点群体筑牢民生之基
“我现在月收入5000元左右,一家人生活有保障,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41岁的市民张传贵谈起现在的工作,赞不绝口。今年3月,他在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参加了免费的电工培训,经测试合格后在湖北博兴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岗。
持续紧盯重点群体,才能真正筑牢民生之基。为推进培训与就业精准对接,我市人社部门围绕“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发展,梳理发布紧缺职业(技能)工种目录,指导技能培训机构采取“订单式组织、定岗式培训、定向式就业”的“靶向培训”模式,精准对接企业用工,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成功率。2022年以来,全市开展补贴性就业创业培训95139人,落实培训补贴9944.32万元。
此外,全力开展脱贫人口就业帮扶,通过深化劳务协作、培育劳务品牌、鼓励企业吸纳、开展技能培训、支持帮扶车间发展、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促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就业创业,全市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中有升。针对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退捕渔民等群体分类施策,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发放困难人员社保补贴、脱贫人口就业跟踪服务等方式帮扶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我市人社部门把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深入实施“才聚荆楚”和“大学生留(回)堰”工程,在城区各大商圈开展“夜市”“集市”招聘会、组织人社专员进社区帮扶指导等措施,用好用活政策,真帮实扶做细服务,为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环境。
提升服务效能铺就幸福之路
“没有‘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张湾区红卫街道王湾社区居民王兆虹高兴地说。
据悉,王湾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王兆虹争取创业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其在辖区成功开办特色烧烤店,还带动21名社区失业人员就业。如今,王兆虹的生意红红火火。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推进就业、创业、培训等服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在人口集中的商圈和交通便利、企业相对集中、就业帮扶需求量大的社区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目前城区已建成1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并投入使用,今年还将在县(市、区)因地制宜新建3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与此同时,市人社部门用智慧就业的精准服务,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质效双升。通过整合“一库两网三平台”,打造“智慧就业”数据中心,不仅构建全市劳动力信息库,升级十堰公共招聘平台功能,还开发“求职一码通”小程序实现招聘求职精准匹配。同时,积极拓展信息发布线上线下平台,创新开展就业信息上公交、进小区、进高校、进村组行动,让更多就业岗位、政策信息被广大群众知悉。
就业稳则人心定,民生强则天下安。下一步,全市人社系统将紧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定位,持续优化升级用工就业服务,全面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挖掘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为我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