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习俗

日期: 2024-02-24 08:41:34
来源: 新华网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千百年来,人们习惯在元宵节这一天,全家出动一起赏月观灯……所谓“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而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等节日民间习俗,构成了元宵节的独特风俗画卷。

【赏花灯】

“汉家祭祀太一,以昏时祀到明。”——《史记·乐书》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提倡佛教,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燃灯敬佛”的做法,于是便命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事物纪原》载:汉代两都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皇帝特许弛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这便是许多诗歌中“金吾不禁夜”的来源。

另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无论是礼佛节仪,还是以飨天官,“燃灯”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放灯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晚,皇帝从深宫中走出,与民同乐。中唐以后,元宵节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青年男女以此作为寻觅伴侣的良机。宋代,元宵灯会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都超越了唐代,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猜灯谜】

“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又叫“打灯谜”,这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自南宋起开始流行。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将谜面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舞龙灯】

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宋·吴自牧《梦粱录》

中华民族崇尚龙。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传说黄帝时期,名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农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之意。

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或13节。有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

【吃元宵】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代,彼时民间流行一种正月十五吃的新奇食品,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宋代文人曾对这种食品以极高的赞美:“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以此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责任编辑: 闻佳慧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