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日报评论员
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对于我们纲举目张开展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市上下要深入领会全会精神,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系统理解、一体推进,全力抓经济、稳增长,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十堰是一座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同时又肩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神圣使命,不论是从产业实际考虑,还是从生态保护考量,培育新质生产力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壮大“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是抓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用心用力服务好东风公司,提升零部件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专用车和智慧农机,积极抢占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激光产业等新赛道,加速壮大水经济,做大食用菌、中药材、茶叶、设施渔业等七大农业产业链,做好林业文章,坚定不移抓龙头、强链条、建集群,加快新质生产力在各行业的应用,不断推动经济向“新”发展、以“质”致远。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多、科创资源富集是十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优势。要深刻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充分发挥优势,实施科技实力跃升、科技攻关转化、科技产业融合、科技人才支撑“四大行动”,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创链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更多科技创新主体,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保水护水是十堰“天大的事”,是统筹全局、一以贯之的重心。我们要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持续巩固水质持续向好态势,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快试点扩面推广,在库区重点区域开展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五无乡镇”建设,以“小河清”保“大河净”。优化完善智慧监测体系,探索构建“治山、治水、治气”全覆盖、立体化的数字化治理体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化乡村建设“六件事+”,创造更加宜居的城乡生活环境;兜牢民生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守牢安全稳定底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及时化解各类风险矛盾,统筹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实践充分证明,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才能做到纲举目张。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省委对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进行的安排部署,抓好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各项重点工作,保持经济运行稳定增长态势,努力实现“全年精彩”,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发挥更大作用。